LEHU樂虎國際,lehulehu樂虎國際。現實生活中,新聞媒體以其特有的方式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由于每個人的活動範圍和生活經驗有限,人們所認知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介建構的世界。從長遠來看,新聞傳媒報道什麼,不報道什麼,從什麼角度進行報道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眾對于現實社會的感知和判斷樂虎樂虎,甚至是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在當今這個社會競爭激烈、人心浮躁的時代,強調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就變得異常重要。一個有良知的媒體,必然是充滿了社會責任感、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和專業精神的媒體。
1947年,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The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發表了報告《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標志著西方傳媒社會責任理論的提出。報刊的社會責任理論認為,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和義務想伴隨的,媒體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並以社會責任作為開展業務的基礎。
在當前媒體發展越來越迅速的年代,強調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意義重大。我們常常把真實性比喻成新聞的生命,那麼對于新聞媒體而言,社會責任感就是它的生命。一個有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才能在媒介競爭激烈的格局下,立于不敗之地。
首先,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媒體應該積極地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納入日常的“議事日程”中樂虎,通過不斷創新的方式,長期堅持下去。在報道方式上,除了利用圖文並茂的新聞報道之外,也可以開闢互動平台,將讀者、網民納入其中,形成線上線下互動,共同挖掘活躍在老百姓中的“平民英雄”、民間好風尚。此外,還可以利用媒體既有的資源平台刊發、播出公益廣告,宣傳典型人物和現象,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報道模式,又可以達到醒目的效果。通過長期的堅持,漸漸地,社會注意力和社會關心就會被新聞媒體逐漸引導到社會正能量這個話題上來,只有吸引了公眾的共同關注,正能量的傳播才能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效果。
其次,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媒體應該在追求新聞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一方面,在報道對象的選擇上,聚焦政治人物、社會精英不可厚非,但是也應該多關注弱勢群體的命運。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失意之人,新聞媒體應該適時介入關心這部分人的生存狀態,並督促、聯合有關部門施以援手,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而不是坐視其淪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朝著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樂虎,在負面新聞、批評性報道的處理上,隱瞞不報只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表現。正確的做法是有破有立,在揭露事實的同時,注重新聞報道的建設性。新聞媒體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事件的報道本身,予以揭露和曝光的目的應該落腳為“治病救人”,應多關注在社會轉型期如何化解社會矛盾,從源頭上減少災害事件的發生。
第三,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媒體應該堅決抵制新聞炒作和過度娛樂化現象。如今,娛樂儼然成為了一種時尚,許多媒體盲目跟風,爭相模仿。在新聞報道上,媒體竭力挖掘“娛樂”元素,無論是名人趣事、花邊新聞,還是災害事件、暴力事件都有可能成為被挖掘、被娛樂的對象。如近年來,一些電視台開辦的婚戀交友、情感故事、勵志類節目引發了爭議,“拜金女”、“炫富男”紛紛登場,盲目追求收視率,大肆造假炒作,低俗之風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形象。即便是在每年一次的全國“兩會”報道中,不少媒體和記者也偏離了方向,把代表、委員中的藝人、明星作為重點報道對象來追捧,而不是關心他們的議案、提案。花絮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兩會”報道變得更生動、活潑,但是如果花絮過多、過度,就會造成喧賓奪主的現象,淡化了本應該被聚焦的重要話題。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今年的李克強總理首場中外記者見面會結束後,一位記者把李克強總理座位前的瓶裝水塞到了自己的包裡,留作紀念。許多同行紛紛仿效,把這種未貼有明顯標識的瓶裝水“拿”走。很多媒體都對這件事都進行了報道。作為社會守望者的記者,表現出的這種對權力的盲目崇拜行為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
第四,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媒體不應該成為虛假新聞的推手。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門檻低,發布者身份、動機難以辨別,虛假信息的出現和傳播難以避免。面對消息來源不確定的新聞,新聞媒體不能輕易當推手,盲目跟進,而應該堅持理性的精神和客觀的態度,展開專業調查,認真核實求證新聞的真假。否則虛假消息一旦被充分享有輿論監督權的新聞媒體轉載,不僅會對有關當事人造成傷害,還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小鬆千春,最終傷害的是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在許多新聞媒體中,對記者的考核實行“工分制”,為了追求發稿量,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樂虎,很多記者通過各種途徑尋找新聞線索,“搶”新聞,發出來的稿件蜻蜓點水式的“豆腐塊”居多,深度報道較少,報道的新聞質量不高。不少記者逐漸淪落為缺少社會責任感的“新聞打工仔”。
特別是對一些社會新聞的報道,為了吸引眼球,常常被貼上各類標簽,過度的細節渲染,刺激聳動有餘,教育反思不力小鬆千春,人文關懷的缺失,對受眾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困擾。近年來發生的惡性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報道更多集中在挖掘細節,告訴公眾發生了什麼以及現場的悲慘情況,以客觀報道之名渲染犯罪現場,而弱化了對罪行的譴責,忽視了對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如何杜絕此類事件發生的途徑的探討。就拿7月24日發生在黑龍江省的一起悲劇來說,17歲女孩胡伊萱好心將假裝肚子疼的孕婦送回家,卻不料掉入狼窩,慘遭殺害。多家媒體報道的內容均是圍繞孕婦的動機以及犯罪的地點、過程來展開細節的描述,而沒有及時跟進相關的法律知識,毫無警示作用。類似的新聞報道,只能讓公眾從中感受到人性的醜惡、個人的無力感以及對社會的失望。長此以往,更多的人只會將自己封鎖起來,佛山小悅悅事件中冷漠路人的再現也就見怪不怪了。
新聞工作者作為社會的良心,要有大局觀、整體觀,應該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建設者。新聞報道既要揭露事實真相,更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記者在從事新聞採訪寫作過程中,要時刻謹記社會責任,堅持宣傳真理小鬆千春、捍衛真理,切實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多多思考新聞報道的意義和目的,巧妙地把握好新聞報道的“度”,做到趨利避害小鬆千春,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新聞事業主旨。此外,新聞工作者還應該樂于走進人民群眾之中,善于和群眾打成一片。只有多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才能接地氣,才能深刻體會到人民群眾對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寄予的厚望,才能寫出有溫度和讓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來。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曾說過,一個憤世嫉俗、唯利是圖、蠱惑民心的媒體,最終會制造出像自己一樣卑劣的民眾。因此小鬆千春,只有具備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媒體和新聞人,才能在新聞報道中牢牢把握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才能引導社會走向和諧。(福建工程學院文化傳播系新聞學教研室 呂玲)